“身体在场——传统舞蹈类非遗学术讲座与展示”系列活动首场《整体保护视野下的塔吉克族鹰舞》在京举行
2023.3.7 来源 “中国工美馆 中国非遗馆”微信公众号
2023年3月4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与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联合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承办的“身体在场——传统舞蹈类非遗学术讲座与展示”系列活动在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多功能厅正式拉开帷幕。第一场《整体保护视野下的塔吉克族鹰舞》由舞蹈研究所副研究员廖燕飞主持。
活动开始,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社会服务部的李妍主任介绍了该馆的基本情况,并期待此次活动能以“身体在场”的方式,近距离让观众了解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意蕴与魅力。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卿青副所长指出,以学术讲座和展示相结合的方式举办这个活动,旨在为公众提供深入了解传统舞蹈类非遗的机会,帮助大家从身体和观念层面认识各民族舞蹈的文化,思考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此次活动主要分为学术主题讲座、传统舞蹈类非遗的展示和教学两大部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王建民教授以《帕米尔雄鹰:中国塔吉克》为题,介绍了中国塔吉克族人居住地的人文地理环境,以及塔吉克族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民间风俗。鉴于鹰舞由模拟鹰的舞蹈和塔吉克族音乐共同组成,为强调传统舞蹈乐舞一体的特点,《鹰之舞,乐之动——走近塔吉克族鹰舞》由舞蹈和音乐学者共同讲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舞协副主席、新疆艺术学院王泳舸教授介绍了鹰舞的表演形式、表演场地、表演风格,并着重讲解了鹰舞的基本步伐、手腕基本动作、手臂基本舞姿,以及舞蹈中典型动作来源等内容。哈尼克·胡西地里教授则重点介绍了鹰笛、手鼓,以及塔吉克热瓦甫、塔吉达尔热瓦甫、夏西塔尔等乐器的演奏方式。常州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副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曹静以《塔吉克族的多主体传承》为题,从民间的活态传承、国家“非遗”保护、基层组织和传承人能动性、“他人”凝视等角度阐释了多主体传承的意涵。专家们在学术讲座的最后也现场回答了舞蹈研究所名誉所长欧建平、北京舞蹈学院教师以及观众的多个提问,使大家在观念的交锋中对塔吉克族鹰舞的传承和保护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在传统舞蹈类非遗展示和教学过程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民间艺人及该县文工团的沙热合曼·恰库尼、干加巴依·吐拉库力、玛木尔姑丽·艾力甫、马尔旦·乃依克、黑给克·吾克买提汗、艾夏汗·库来西等演员,现场为观众表演了《恰甫苏孜》《古丽碧塔》《鹰舞》《塔吉克族民歌联唱》等节目,莅临现场的著名舞蹈家古丽米娜与女儿一起在王泳舸教授的指点下为观众示范鹰舞的节奏、步伐和手势,最后,演员们与在座观众一起跳《恰甫苏孜》将此次活动推向了高潮,本场活动在集体舞蹈的欢乐气氛中结束。
观众付睿智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讯息我们经常从电视媒体上看到,今天有机会近距离的与传承人、专家学者共同学习、探讨这一舞蹈项目,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这些传承人不远千里来到祖国首都,为我们传递这种绚丽多姿的民间舞蹈,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歌舞的动律,真是一个难忘的文化体验。”北京舞蹈学院的李北达教授也认为将学术和表演展示相结合的方式非常好。
本场活动持续了三个小时之久,体现了主办方满满的诚意,观众也在现场久久不肯离去。未来三周的每个周六,舞蹈研究所还将举办“身体在场——传统舞蹈类非遗学术讲座与展示”后三场的活动,继续与公众共同感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舞蹈的无限魅力。
撰 稿:2020级舞蹈学博士吴晓璇
拍 摄:张建生
编 辑:廖燕飞
审 稿:卿 青
现场图片
主办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承办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
项目承办团队:
项目负责|卿青
项目策划兼执行|廖燕飞 金娟
统筹|李超 张雅宁 张怡雯 平丰瑞 张顺 董爽
技术支持|刘春 朱佳祺 田书羽
现场导演|李炳辰
协调|高雁 申靓雯 高晨璐 李嘉雯 刘媛
设计|陈敏
感谢|毕晓薇 赵金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