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时令 | 冬至
2022.12.22 来源 “中国工美馆 中国非遗馆”微信公众号
二十四节气是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勤劳智慧的先人们,在探索日月星辰和他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的关系时,所形成的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它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华文明贡献给世界的一项宝贵遗产。
2016年,“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类别。
“冬雪雪冬小大寒”。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冬季的第四个节气。
冬至 · 解字
冬至之“冬”字,意在说明一个万物收藏的状态。《说文解字》中解释说,“冬,四时尽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也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冬至之“至”字,表示万物进入一种至极的状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的表述。
冬至这一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进入白昼最短的一天,自这日起,白昼一天长于一天。古人认为,天地阳气日渐兴盛,意味着下一个循环的开始,是大吉之日。所以古代也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 · 三候
冬至三候为:“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
一候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阴气仍然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二候糜角解。古人认为糜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阳气一出,麋感到阴气渐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此时,由于阳气初生,山中的泉水也开始流动。
古代,入九开始,文人墨客喜欢通过一些消寒的活动,表达对春暖花开的期盼。其中,各式各样的“九九消寒图”可谓颇有雅趣。常见的“九九消寒图”有书法描红图和梅花消寒图两种,书法描红图上有繁体字的“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字;而梅花消寒图则勾勒八十一朵梅花花瓣,造型优美。
在寒冷的冬日,临摹书画珍品,或欣赏艺术精品,也不失为一桩乐事。
朵朵梅花,阳生春又来。
文字 | 李若亚
图片 | 李涵霖 Wendy
设计 | 宋 艺 董立宇(志愿者) 葛嘉诚(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