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时令 | 秋分
2022.9.23 来源 “中国工美馆 中国非遗馆”微信公众号
二十四节气是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勤劳智慧的先人们,在探索日月星辰和他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的关系时,所形成的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它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华文明贡献给世界的一项宝贵遗产。
2016年,“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类别。
“秋处露秋寒霜降”,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
秋分 · 解字
秋分之“秋”字,指禾苗的成熟。《说文解字》解释为:“秋,禾谷孰(熟)也”。清代段玉裁注曰:“其时万物皆老,而莫贵於禾谷”。
秋分之“分”字,代表其正处于秋天的中间;也可理解为平分昼夜。可见于西汉《春秋繁露》:“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 · 三候
秋分三候为: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一候雷始收声,是指秋分之后,雷声渐渐变少,预示着暑期的终结。
二候蛰虫坯户,是指天气渐凉,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土穴以抵御寒气。
三候水始涸,指代雨季结束后,天气逐渐干燥,河流水量逐渐变少或至干涸。
自2018年起,国家层面专门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以宣传展示我国农耕文化的悠久厚重,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谷丰登,硕果累累庆丰收。
文字 | 李若亚 刘伯丹(志愿者)
摄影 | 李涵霖
设计 | 李可欣(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