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巧手” | 第四期回顾——中国陶瓷彩绘体验课程
2022.8.2 来源 “中国工美馆 中国非遗馆”微信公众号
中国是陶瓷的故乡,陶瓷在中华大地上历经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绽放出耀眼夺目的光彩,它是劳动人民艺术与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所作出的一份伟大贡献。陶瓷彩绘以其灿烂如花的艺术表现形式享誉世界,是我们打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方式。中国陶瓷彩绘以陶瓷为媒介,以瓷面为画板,在陶瓷艺术家们娴熟的绘画技艺表现下,一件件精美的器物孕育而生,被赋予了双手的温度和鲜活的生命。在“土与火”的交融中,五彩斑斓的颜色被永久地保留在陶瓷釉面之上,经久不褪、百年不朽,成就了一代又一代东方美学的经典传承,让中国陶瓷彩绘坐拥着“瓷画百年”的美誉。
7月29日,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推出第四期“中国巧手”美育系列社教活动——中国陶瓷彩绘。本期活动荣幸邀请到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院长朱乐耕教授,在馆场四层东侧的青少年活动中心为大家授课。
活动中,朱老师从馆大国匠作展厅中的展品开始说起,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陶瓷彩绘的基本分类、制作工艺流程以及相关历史背景。陶瓷彩绘指的是在瓷胎器皿上,运用各种陶瓷绘画材料和工艺技术进行描图、填色,最终还需经历入窑烧制的过程,它的种类以绘制的方式和工艺的不同,主要分为三大类:釉上彩绘、釉下彩绘和釉中彩绘。朱老师还为大家梳理了陶瓷彩绘历史发展的脉络,从新石器时代至今,陶瓷彩绘的题材、纹样、工艺便随着时代的更迭不断丰富发展,承载了一代代物质、精神需求与社会时代的风貌,诞生了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优秀陶瓷彩绘作品。
讲解结束后,便进入到大家期待已久的体验环节,在开始示范前,朱老师叮嘱道:“以瓷为纸,将画入瓷,陶瓷彩绘特别考验陶瓷艺人的功底,涉及到的工艺流程也极为复杂,每道工序都有着严苛的工艺要求,无论是材料选择、加工,还是颜料调配、上色等,都十分严谨,讲求手法规范、用料饱满,并且用笔时要做到一气呵成、自然而然,不参杂过多顾虑。”
为使同学们更加深入了解到陶瓷彩绘艺术的操作技艺,朱老师特意从他的作品《万马奔腾图》中提取了局部图样,为大家现场示范了陶瓷彩绘的绘制方法。示范过程中,朱老师耐心地为同学们讲述了颜料的特性、用笔的技巧,带领同学们捻笔、沾料,并叮嘱如何保护笔尖,如何用不同的用笔方式绘制出需要的画面效果,为后面同学们的自由发挥埋下了艺术创作的种子。
聚焦学员绘画现场,朱老师满怀艺术创作的无限激情,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同学,同学们也在朱老师的鼓舞下,纷纷提起手中的画笔,将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与妙趣横生的创意落实到瓷盘之上,感悟着陶瓷彩绘艺术所带来的绘画享受,以及艺术创作背后源源不断的力量。西赤、天蓝、浓黄等颜色在同学们笔下化作海天交接的圆日、温馨恬静的花园、生机勃勃的枝叶......只有当你近距离观看这些作品时,才能够真正感受到那放肆大胆的配色和奇思妙想的设计背后所带来的视觉震撼。朱老师在授课中,一直鼓励大家遵循自己内心最纯粹的艺术想象力,重视自己独特的感受与思考,快乐地绘画、自由地创作,这便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可贵之处,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让艺术在内心自由地生长。
此次活动现场反响热烈,很多同学在朱老师的引导下,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陶瓷彩绘作品,展现了自己对于陶瓷彩绘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很多同学纷纷表达这是一次难忘的体验。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推出的“中国巧手”美育系列社教活动,旨在从灿若星河的中国工艺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选取有代表性的项目,邀请相关领域的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自讲解、示范,教大家动手创作,帮助大众深刻了解中国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粹性,以及所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在动手中,体验工艺之美,劳动之美、匠心之美,从而陶冶人格、情操,触摸中华文明的脉络、坚定文化自信!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作为收藏、展示我国工艺美术珍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高殿堂,肩负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国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任,也将在今后推出更多类型、主题的社教活动,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千万百姓家!
执行 | 杨式斌 许倩茹
文字 | 杨式斌 龚湖皓(实习)
图片 | 李涵霖 宋 艺 张雨桐(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