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巧手” | 第三期回顾——北京皮影戏
2022.6.21 来源 “中国工美馆 中国非遗馆”微信公众号
“老师讲的太好了,又专业又细致,不仅对孩子很有意义的,连家长也受益匪浅!”观众姜女士和女儿共同参加皮影活动时,发出这样的感慨。
2022年6月11日是第17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中国巧手”美育系列社教活动第三期 “北京皮影戏”,邀请到北京西派路家“德顺”皮影第五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北京皮影剧团团长路宝刚老师,为观众们在线讲解、制作北京皮影。因为疫情原因,本次活动在线上举办,网友们通过馆方视频号、抖音号进行收看。
活动中,路老师详细讲解了北京皮影戏的历史变迁、传播过程、地域特点以及制作特点。他介绍到,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是中国最早的戏剧表演形式,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北京皮影戏是其中的重要一支,距今有600年的历史,“路家影戏”是北京西派皮影,西派皮影相传于1506年后的明代正德年间由兰州传入涿州,再由涿州传入京城。“一把直刀,以刀代笔”是北京皮影制作的最大特点,“美猴王”是北京皮影戏的代表性角色。为使大家更直观感受北京皮影戏,路老师在线播放了“樊梨花——赔情一场”选段。
直播过程中,路老师带领小观众们一起体验了北京皮影的涂色与装订,绘制自己心中的皮影图案。孩子们在制作中大呼“好玩”“有趣”。
在制作完毕后,有的孩子利用自己家里的窗帘、纸张等等,设计了对白和故事,“自导自演”了一台台“皮影戏”,并迫不及待的与馆方社会服务部的老师们分享自己的表演视频,充分感受非遗的魅力。
一只会游泳的小老虎(王悦悦 5岁半) 一只下山的小老虎(momo 12岁) 一只学爬树的小老虎(华悦然 8岁) 一只会说英文的小老虎(开心 9岁) 一只会唱戏的小老虎(邓珺文 9岁) 两只选美的小老虎(泽泽、悦悦 10岁)活动最后,路老师寄语于屏幕前的青少年: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推出的“中国巧手”美育系列社教活动,旨在从灿若星河的中国工艺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选取有代表性的项目,邀请相关领域的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自讲解、示范,教大家动手创作,帮助大众深刻了解中国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粹性,以及所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在动手中,体验工艺之美,劳动之美、匠心之美,从而陶冶人格、情操,触摸中华文明的脉络、坚定文化自信。
执行 | 梁 丹 许倩茹
文字 | 梁 丹 王思佳(志愿者)
图片 | 秦嘉培 张雨桐(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