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 | 赓续中华文明的鸿图华构 —— 专访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总协调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韩子勇
2022.6.11 来源 中国财经报
专家简介:
韩子勇,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研究员。系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委员、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总协调人(长城组协调人)。
已出版文学评论、文化研究、文化随笔等20余种。
编者按: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工程,也是财政部大力支持与高度关注的重大项目。国家文化公园在文化遗产留存和保护、文化传承和创新、文化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此举是以国家文化公园的形式构建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续写着中华文明的鸿图华构。为了加深社会对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文化价值及推进路径的理解,本报特此推出专栏,拟邀请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专家成员,从多个维度探讨如何建设好国家文化公园。
万里莽原之上,绵延长城两边,烽燧与村落星罗棋布,在粗犷厚重的历史中静静等待世人的到来。在未来的美好图景中,围绕长城遗存修建的乡间步道上,游人如织,单车如流。此刻,城墙与人,如此亲近,又保持着适度的距离。
人们从登临长城、抚摸墙砖的“慢游”之中,触及流传千年的文化底蕴,感知古今交叠的故土情怀。作为经久不衰的中华文化符号,长城与长江、黄河、大运河、长征一起以国家文化公园的新形式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
这天,我们有幸跟随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总协调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韩子勇,在他娓娓道来的叙述中,缓缓踏上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规划之旅,更加深入地理解其文化价值及推进路径。
笔笔勾勒的辉煌“国”字
记者:请您谈谈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韩子勇:在我看来,就像我们在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一样,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事关精神家园、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工程、超级工程、骨干工程,是文化领域最重要的基础工程,具有战略性、全局性意义。
当然,与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同,文化建设不像修高铁、建机场或港口,它没有通用的技术,因而更难。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大运河文化、长征精神、长江文化,是恢宏的精神实体、心象图腾,勾勒出我国文化版图的基本结构。国家文化公园无论是时空尺度、内容体量,还是复杂程度,都是传承和续写中华文明的鸿图华构。
记者:通常讲到文化、精神之类的概念,人们多从价值层面去理解,比较抽象、形而上,但国家文化公园的规划方案又很具体、很实在,有大量可操作、可预期、可呈现的内容,您能否向广大读者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韩子勇:是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文化建设思路上,有一个很大的拓展,就是可感可触、化虚为实、生动活泼,通过集中体现这些核心价值的遗迹、实物、环境、场景的再现、保护、建设、陈列和实践活动,进行研究、阐释、创新和传播。特别突出的一点,就是实证化、生活化、社会化,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实现路径。
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品格,是“知行合一”的实践性。它不是凌空蹈虚的抽象思辨、纯粹理念、逻辑推演,它融入日常、注重养成、化为日用。孔子说“祭如在”,这个“在”,就是把精神活动转化为身体力行的实践。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活动。
记者:为什么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和长江被列入首批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
韩子勇: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大运河文化、长征精神和长江文化,在时空上的延伸,以及它们本身的分量和价值,都是无可比拟的,都是我们最醒目的民族足迹、历史足迹、文化足迹。长城、黄河、长江,是横贯东西的三横,大运河顶天立地,是连起三横的一竖,而漫长的“L”形长征路线,又围合了三横一竖。我们看到,辽阔的土地上,悠久的岁月里,这巨大、辉煌、纵横交错的神魂、血脉、足迹,构成一个大大的“国”字。这是我们民族的标识和徽记,是我们精神家园的门楣、梁柱,是文明结晶的大块堆垒,是纵到底、横到边、引以为傲的灿烂文脉。
新时代必有大手笔。习近平总书记首倡推动、筹划布局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百年变局中落笔有神、千钧之重,千里万里、蜿蜒冲腾,国家文化公园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鸿图华构,必将屹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高地上。
同气连枝的丰沛气象
记者:目前的五个国家文化公园之间有联系吗?它们有什么共同价值?
韩子勇: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大运河文化、长江文化、长征精神牵念于心,有深刻、系统的论述。它们之所以被冠以国家文化公园之名加以保护和建设,是因为它们在中华民族、中华文明、中国历史的发展演进中起到关键作用,是中华命运的大衍之数。
从大历史视角看,它们的关系就像榫卯结构,形成天造地设、相生相继、不可拆解的整体。我们讲多元一体、生生不息、向心力、凝聚力,讲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共同体意识以及文明不曾中断,都在这种相互配合、咬扣很紧的功能和结构中得到赓续的。
河南的方言里有一个高频字——“中”。如果也找一个字来形容黄河、长城、大运河、长江、长征等共同价值的源远流长,那就是这个“中”字。这是“天地之中”“求中建极”的“中”,是“宅兹中国”“居中而治”“天下一统”的中,是“允执厥中”、中庸之道、尚和合、求大同的中。这个“榫卯结构”,是因“中”而生,为“中”而立,守“中”而成,泰山不颓、梁木不坏、哲人不萎,皆因其有丰沛不竭的中正根底和气象。
“中”从何来?中华文明是广域文明,是大文明。这个“大”,不同于根植尼罗河两岸的古埃及文明狭长逼仄、易断易折,不同于沙漠包绕、难以聚拢壮大的两河绿洲文明,不同于民族、宗教、语言、文化上离散杂多、缺乏有机整合力量的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核心腹地肥沃广大,很早就人稠众广、交流频繁,并且和更远的周边区域逐步形成一些共同特点,从多元多样的“满天星斗”走向“月明星稀”一体聚合,在文明和社会的结构上不断升级迭代。因大而中、因中更大。小文明无所谓“中”,缺乏自主结构的早期人群,也无所谓“中”。大文明具有类似宇宙天体的“万有引力之虹”,如同星云的形成、如同银河旋动。中华五千年因内而外的治乱分合,因不同历史力量的竞争碰撞,最后殊途同归。这就是中,就是中和。
从大历史观来看,我们历史力量竞争的特点是竞和,所有的碰撞都变成了一道道闪亮的焊缝。长城就是这样一条长长的焊缝,这条貌似分割、分离的墙,在一次次雷石电光之后,结晶出更坚更强的融合力,成为中华民族牢不可破的象征。大运河也是如此,它沟通南北,是一条水的焊缝,这条居然向高处流动的水,如同黄河巨大的孑遗,起到救赎反哺、维系不断的作用。黄河、长江犹如一双同胞姊妹,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同气连枝,相辅相成,相依相生,这样的历史角色,在世界诸文明中,无出其右。长征是中华民族命运的一个象征。在中华民族面临三千年未有大变局、生死存亡的至暗时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冲破“三座大山”封锁围困,追寻理想和光明。长征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突出重围的“出埃及记”,是命运的大转折。
记者:以您之见,还有没有其他项目可以列入国家文化公园的?
韩子勇:目前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围,已经覆盖了全国绝大部分的省份。我认为,国家文化公园不是越多越好。从现在已有的五个国家文化公园所包含的特点、标准来衡量,我觉得丝绸之路国内段,包括陆上的和海上的,甚至把藏羌彝文化走廊也扩展开来,可能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各从其类的蓬勃未来
记者:国家文化公园作为首创,建设难度有哪些?如何克服?
韩子勇:长城、大运河、长征,这三个国家文化公园的总规划已经出台,各地分规划也在陆续出台中,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保护规划也会很快出台。我觉得,重点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每一个国家文化公园都是一个整体,横亘于中国大地,同时又和其他国家文化公园发生联系,相交相织,有些区域重合度很高,比如黄河和长城,大的走向基本一致,这就形成了更大的结构和整体,要用系统的眼光打通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忘总规、胸有全图,落实好各地分段的目标任务。要相互协调,各安其位,突出重点点段,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特点,避免对冲总规、越俎代庖、夸张攀比,避免一般化、照搬照抄、千篇一律。
二是总规也好、分规也要,都是宏观、中观层面的路线图和任务表,这些规划要落地,最终要靠非常具体的项目、方案、创意、策划和活动,要靠精彩纷呈的细节来深描细绘,在落地的层面,体现保护和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是文化,文化工作和一般的物质生产不同,文化以质取胜、追求不朽。低质的文化内容不仅无用甚至有害。要在落地的项目、方案、创意和活动上,狠下功夫、提高质量,尊重文化本体,尊重文化规律,追求卓越,追求一流。
三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文化的主体是人民,公园的主人是人民。公园之公,公在人民。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每一处成果,最终都要由人民检验。要处理好短期成就和长远目标的关系,避免急功近利,避免高强度建设对文化本体的冲击,避免过度商业化。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十四五”国家文化建设和各地文化建设的投入重点,也会带动和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本进入,但永远要牢记,国家文化公园——姓国、名文。
记者:您能否举例讲讲,依托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促进文旅融合的实施路径?
韩子勇:长城、大运河、黄河、长征、长江,在内容、形态、分类上,是包罗万象的大地之书、文明之书、历史之书。国家文化公园,也是旅游资源的富集区,尤其是历史文化文物资源,革命文物、红色遗迹等十分突出。这要求在推动文旅融合、旅游开发上,充分体现价值导向,尤其不能对冲、解构、曲解文化和文物的本体价值。
举个例子,位于新疆、甘肃、宁夏境内的一些长城的点、段,城垣或烽燧十分脆弱,视觉廊道上是“一片孤城万仞山”,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种人烟稀少、雄阔壮美的氛围,是一个瞻仰、沉思、缅想的空间,如果在这样的环境里铺柏油路、建立设施、走机动车,或者在文物本体上附着任何今天的东西,效果都是适得其反的。
今年我们提出《关于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步道的建议》,秉承了四条原则。
一是打造连接人民与文物和文化遗产本体的通道。长城是巨型线性文化遗产,步道沿长城遗存修建,不仅是连接人民与长城本体的重要媒介,也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抓手。通过步道建设,构建“慢游”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交通系统,使更多区域的长城遗址得以展示,同时分流长城重点区段的游览压力,改变长城旅游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现状,解决文化旅游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二是参考借鉴相关经验,制定统一建设标准。国内步道建设起步较晚,最成系统的是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负责建设和管理的国家森林步道,初步建立了评价体系和标准模式,自2017年开始,已经公布了三批12条步道名单,途经20个省份。现在规划的五大国家文化公园,涵盖30个省级行政区划,建设理念和规模远超国家森林公园,其步道建设应以国家森林步道建设经验为基础,深刻认识国家文化公园“做大做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的建设目标,聚焦其“文化”属性,注重文化内涵发掘。
三是坚守自然美学原则。尊重长城及其周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以“自然美学”为首要原则,将步道自然地融入围绕长城本体已经形成的文化景观和生态环境中。步道建设要以乡间小路为主要形态,优选适宜徒步和自行车骑行等简单人力游览方式,避免机动车逼近长城本体,通过打造适度的距离感,把“游”的理念体现在美学视觉元素中,使游客能通过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步道体系亲近自然,达到“忘其美之所在,复又与美同在”的至高朴素意境。
四是坚持最小干预和因地制宜原则。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护长城文物本体、长城文化景观构成要素以及其他与长城直接关联的景观风貌和生态环境。充分结合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城乡建设发展、土地利用和人口密度等客观实际情况,兼顾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性进行统筹考虑。重点思考选线、修建、文物维护、配套服务等环节,在确保步道建设的合法性、安全性、可行性、环保性的基础上,保证步道长度,以科学的理念最小化改造和建设,最大化突出长城本体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
记者:陈映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