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端午 | 古诗词里的端午民俗
2022.6.3 来源 “中国工美馆 中国非遗馆”微信公众号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
2006年,端午节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被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更是成为我国首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包括:天干地支说、纪念屈原、介子推、伍子胥等名人说、龙图腾祭祀说等等。
在端午节这一天,都有哪些习俗呢?
让我们跟着这些流传至今的古诗词,一起看一看吧。
【端午习俗之“衣”——饰品“五彩绳”】
图 | 张红梅(志愿者)诗中“细缠五色臂丝长”中的“五色”,指代端午节的“五彩绳”。
五彩绳又称五彩缕、长命缕,其五种颜色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观念,分别为代表五行和五方的青、白、红、黑和黄色。
人们一般将五种颜色的彩绳编织起来,系于手臂或颈项,以期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端午习俗之“衣”——饰品“佩香囊”】
此处“兰佩”,指香囊。
端午节香囊中,一般装填芳香开窍的中草药。
民间认为,这些味道可以通过口鼻吸入、皮肤经络吸收等方式,发挥驱避污秽的功效。所以通常将其佩戴在身上,以祈福安康。
【端午习俗之“食”——吃粽子】
图 | Wendy“角黍”,即粽子,因其形有棱角、内裹黏米而得名。粽子与端午似乎是连在一起的,看到粽子,似乎便会想到端午;端午这天,粽子也是必不可少的美食。
相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担心水中的鱼儿会吃掉屈原的身体,于是将一些食物包好投入江中,供鱼儿咬食。
如今在端午节,长辈包着粽子,孩童们在一旁围拢,闻着那或是红枣或是肉馅的粽子散发出的香味,其乐融融。
【端午习俗之“食”——饮雄黄酒】
夏季蚊虫增多,还会有蛇、蝎等“五毒”滋生。相传,蛇怕雄黄酒(可见于《白蛇传》等民间传说)。
所以在端午日饮用或喷洒雄黄酒,也是祈福远离毒虫的习俗之一。可见于宋代施宿的《嘉泰会稽志》:“端午日,设蒲觞,磨雄黄酒饮之。”
不过,雄黄酒因其内含硫化砷,遇热后会分解为三氧化二砷,即所谓砒霜,会对人体造成一定伤害,所以现在过端午,一般不再饮雄黄酒了。
【端午习俗之“住”——悬艾草】
图 | 翟娜娜(志愿者)艾草是重要的药用植物,可制成艾绒,熏灸、治病,也可驱虫。
端午日悬挂艾草的习俗,来源已久。相传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中,便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的说法。
【端午习俗之“住”——贴钟馗】
四层“神州迎春”展厅 | 武判钟馗,我国民间传说中驱鬼之神。据记载,自古,贴钟馗、闹钟馗、跳钟馗等,就是传统节日的重要内容。
人们将钟馗等画像贴于大门上,以期驱邪避凶、祈福安康。如《燕京岁时记》中便记载:“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
【端午习俗之“住”——沐浴兰汤】
端午日兰汤沐浴,相传可见于《大戴礼》,《荆楚岁时记》中也有“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的说法。
其中所说的“兰”,指草药,即本诗所谓“兰条”,而非兰花。
人们用兰汤沐浴,同样有期望远离邪祟、祈福安康的寓意。
【端午习俗之“行”——龙舟竞渡】
图 | 梅盈盈(志愿者)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一文提出,古人以龙为图腾,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会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便有类似于今天的竞渡游戏,这也可视为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
【端午习俗之“行”——放风筝】
图 | 梅盈盈(志愿者)“纸鸢”即风筝,起源于中国,相传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是我国民间盛行的一项传统体育运动。
端午节儿童放风筝,也称“放殃”。在我国南方,人们借此,祈福祛病消灾,带来好运。
铭记忠烈、祛病消灾、祈愿安康……传统的节日,饱含国人的精神文化追求。点滴的习俗,充盈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化于我们的血脉之中,也必将通过这些传统的节日,代代传承下去。
看到这篇文字的你,此时应已收到亲朋好友的诸多祝福,也别忘了回复一句:
端午安康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