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巧手” | 第一期回顾——铜胎掐丝珐琅课程

2022.6.1 来源 “中国工美馆 中国非遗馆”微信公众号


“真的是中国气派!中国色彩!中国设计!”

这是5月21日下午,正在网上举行的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中国巧手”美育系列社教活动中,网友灰棕榈宝宝在公屏上发出的赞叹。

作为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之一,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推出“中国巧手”美育系列社教活动第一期“铜胎掐丝珐琅”,邀请到北京市珐琅厂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钟连盛老师,活动由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社会服务部主任李妍主持。

活动中,钟老师从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品入手,具体介绍了景泰蓝的起源、工序、分类、发展。他介绍到,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在元代传入中国,明代景泰年间达到巅峰,又因使用的珐琅颜色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其工艺主要包括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五大工序。工艺传承至现代,其技艺、造型、题材等方面也不断创新,不仅多次被国家领导人选为国礼,更是走进了大众的日常生活,腕表、茶杯、餐具,甚至北京地铁站14号线的墙壁装饰等,都可见其身影。

钟老师带领观众鉴赏景泰蓝作品《盛世欢歌》、《鸟杯》
课程讲解

讲解完毕,钟老师及北京市珐琅厂的两位高级技师还现场展示了景泰蓝工艺中的掐丝、点蓝两道工序。钟老师提到,景泰蓝工艺的每一道工序都需由专门的技师进行制作,现场师范的技师已经从事掐丝工艺30多年了,如此日复一日的传承、坚守,正是“工匠精神”的真正体现。

现场示范掐丝、点蓝工序

活动最后,钟老师还与多位网友进行了互动,并呼吁更多有识之士关注并投身中国工艺美术和非遗文化事业,用心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中国优秀的工艺美术、非遗文化焕发新时代光彩。

因为疫情原因,本次活动在线上举办,网友们通过馆方视频号、抖音号收看直播。多位观众在评论区留言:“本次活动十分有意义,对于孩子和大人就是很好的学习机会,一同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希望今后多多开展类似活动,也希望可以亲自参与到动手实践中。”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推出的“中国巧手”美育系列社教活动,旨在从灿若星河的中国工艺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选取有代表性的项目,邀请相关领域的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自讲解、示范,教大家动手创作,帮助大众深刻了解中国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粹性,以及所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在动手中,体验工艺之美,劳动之美、匠心之美,从而陶冶人格、情操,触摸中华文明的脉络、坚定文化自信!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作为收藏、展示我国工艺美术珍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高殿堂,肩负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国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任,也将在今后推出更多类型、主题的社教活动,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千万百姓家!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