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子勇:文旅融合开遗产保护新局
2022.3.20 来源 “中国工美馆 中国非遗馆”微信公众号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馆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旅融合的“化学反应”,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上最为明显。
这10年,博物馆、美术馆热方兴未艾。过去一些高冷、小众的领域,如考古等,涌入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为日益深化的现代节奏加入传统神韵。伴随良渚、三星堆、双槐树、海昏侯等遗址考古发掘的推进,这些遗址和博物馆迅速成为热门打卡地。
从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到引发“故宫跑”的《千里江山图》及据此创意的舞剧《只此青绿》;从文创热、美食视频,到国乐、汉服、老字号、茶道等传统生活美学的热兴;从古城古镇古村游,到艺术乡建、特色小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大旅游格局的互动双赢日渐形成,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共识,民族美学资源和文化密码在生产消费场景的运用日趋丰富……所有这些文化与旅游、与生活、与社会的深度融合,正发生着美妙、壮观的“链式反应”。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立春为代表的二十四节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活化运用,惊艳世界。今天,哪怕是走进偏远山村,也能遇到非遗助力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鲜活例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乍听有点拗口生僻的词,竟这样大规模普及了,扎下根、长出叶、开花结果,在时代生活的沃野郁郁葱葱。“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项事业成功的奥秘,是历史发展的磅礴推力。这推力来自人民,根植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中华文明有采风记俗的悠久传统,很早就孕育出强烈的历史意识和执着于理想追求的精神特质。慎终追远、天人合一、和合仁爱、自强不息、家国一体……所有这一切,丝丝缕缕,织出多元一体、生生不息、云蒸霞蔚的文化美景,呈现于一处处遗址、一座座博物馆和浩若星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里。它使我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也必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发挥巨大作用。
特别是长城文化、大运河文化、长征精神、黄河文化、长江文化……这些横亘于中华大地的历史文脉和精神遗产,以国家文化公园的形态标示出来,开展系统的传承保护、创造转化、旅游规划,彰显了新时代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必将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出新境、开新局。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