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勒泰到北京——我国冰雪体育运动与非遗项目简介

2022.3.8 来源 “中国工美馆 中国非遗馆”微信公众号

镜面不锈钢装置《从阿勒泰到北京》

一、我国冰雪运动项目的历史发展

冰雪运动与温度、气候和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冰雪运动在我国古代是北方地区各民族居民利用自然环境、战胜自然环境所形成的体育运动,并成为传承延续下来的生活技能。我国冰雪运动在不断的发展中,其表现形式也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的兴亡而变化,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演变。

2005年,在我国新疆阿勒泰市汗德尕特乡墩德布拉克洞穴内,发现了一幅保存完好的彩绘岩画,描绘了人们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追逐猎物的场景,为人类滑雪历史增添了新的考证依据。2015年,在中国阿勒泰国际古老滑雪文化交流研讨会上,与会的挪威、瑞典、芬兰等18国30余位滑雪历史研究专家联名发表《阿勒泰宣言》,认同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滑雪运动起源地。

早在1300多年前的《隋书·室韦传》中就有“地多积雪,惧陷坑阱,骑木而行……”的记载。这里的“木”就是类似滑雪板一样的器具。当时生活在大兴安岭地区的室韦人,因为森林中常年积雪,难以出行,也担心踩到陷阱,于是找到了“骑木而行”的方法,这也成为我国古代借助器具进行冰上运动的雏形。此外,《新唐书》中记载我国北方部族“木马突厥”的生活习惯:“多善马,俗乘木马驰冰上,以板籍足,屈木支腋,蹴踙百步,势迅激。”由此可见,唐代以来的木马突厥族群就已经掌握了把木板放在脚下减小摩擦,通过“屈木支腋”以增加滑行的动力的滑雪动作。这和今天人们滑雪时的手部肢体动作十分相近。

我国自古以来的冰雪运动、历经多个朝代演变,不仅在狩猎、战争、生产运输等方面被采用,还在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黑龙江志稿》中记载有“赫哲人捕兽之器曰踏板质,雪深数尺,以木板长五尺贴缚两足,手持杆如泊舟之状,滑雪上前进则板乘雪力,瞬息可出十余里……运转自如,虽飞鸟有不及也。”是我国北方部族民众利用自己的智慧不断改进滑雪工具,从用粗糙的动物骨头当滑雪板,到专门用平滑的木头制作滑雪板,再到手中可以借力的双杆的记载。这也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滑雪越来越近接现代滑雪的形式。

清初,滑雪滑冰之技还在军事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金天命年间,努尔哈赤被围困在墨尔根城(今嫩江城),处境危急。“时有费古烈者,所部具皆着乌拉滑子,善滑行,以炮驾爬犁,沿脑温江之冰层驰往救,日行七百里。时城垂陷,满兵至,巴尔虎特尚弗知。及炮发,群疑兵自天降,围始解。”这支队伍脚踏类似冰鞋的“乌拉滑子”,又把大炮架在类似冰车的“爬犁”上,通过滑雪的方式神速驰援,解救了努尔哈赤。

我国的冰上体育运动自唐宋时期出现并逐渐发展,元明时期逐渐成形,清代得以广泛开展。清代冰嬉(亦称“冰戏”)已成为宫廷冬季蔚然成风的健身娱乐项目。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冰嬉图》描绘的就是清朝宫廷冰嬉的盛大场面,《冰嬉图》中的很多运动项目一直传承至今。

今天,随着我国非遗保护事业的发展,不少的冰雪运动项目已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体系,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加以保护,如:北京市的区级项目老北京冰嬉、冰蹴球,内蒙古的冰上阿日嘎等。作为我国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类非遗项目的冰蹴球,已经成为北京市西城区的区级代表性项目,与冰嬉、冰龙舟并称北京“什刹三冰”。北京市也因为北海、什刹海、后海等城内水域的存在和清朝时期的宫廷习俗,传承并发展了传统的冰上运动项目,主要有抢等(冰上速度比赛)、滑雪、打冰嘎、拖冰床、冰上蹴鞠、花样滑冰等形式;以及进行冰上执球与踢球活动;跑冰、溜冰争先夺标取胜类项目;也有从冰山上下滑俗称“打滑挞”和各式花样的冰上杂戏等。这些冰雪运动形式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的功能和价值,直至80年代初仍在我国北方地区广泛传承,越来越多的成为人们喜爱的冬季体育运动项目。

二、我国冰雪运动中的几个非遗项目

(一)冰嬉

项目名称:老北京冰嬉

所属地区:北京市东城区

所属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项目批次:2010年列入东城区区级项目

注:图片源自网络

项目简介:冰嬉这个词,出自清朝乾隆皇帝写的一篇《冰嬉赋》。在这篇赋的引言中他说道:“国俗有冰嬉者,护膝以芾,牢鞵以韦,或底合双齿,使啮凌而人不踣焉;或荐铁如刀,使践冰而步逾疾焉。较东坡志林所称更为轻利便捷,惜自古无赋者,故为赋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冰嬉,是满族人旧有的风俗。戴上特制的护膝,用皮绳将鞋固牢,将两根齿条或者是一块铁片固定在鞋底,这样人踩在冰上便不会跌倒,并且滑行如飞,比《东坡志林》中所称赞的更为快速便捷,但却从来没有人用辞赋加以赞美,所以我要做一篇赋。

老北京冰嬉作为清朝皇家的一种冬季消遣运动,与满族人进京前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相关。清王朝在北京定都后,也将这种竞技娱乐形式带到了北京,甚至可以说是清朝冬季运动的重要习俗。清军中有一支专属皇家八旗冰鞋营,隶属于御林军中的健锐营。清军入关后,虽然再也没有冰天雪地里作战的机会,但八旗冰鞋营依然坚持传统的训练形式。每年十二月,北京冰冻三尺之时,北海的太液池就成了皇家校阅八旗冰鞋营训练成绩的地方,而且这已成为清朝皇家惯例。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一幅描绘乾隆时在冰面上游乐演艺盛景的《冰嬉图》,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太液池的冰面上,冰鞋营的表演者们,身背象征八旗的各色彩旗,边滑边做出金鸡独立、蜻蜒点水、紫燕穿波、凤凰展翅、哪吒探海、双燕飞、朝天蹬等各种姿势,既有单人独滑,也有双人或多人组合,还有爬竿、翻杠子、飞叉、耍刀、使棒、弄幡等军事训练项目,甚至连蹴鞠也可以在冰面上进行,这可能就是冰球的前身了。鉴于北京的国都地位,皇家的一举一动必定要传入民间,所以,冰嬉也由皇家的“国俗”,融入京城的民俗。

上世纪八十年代,冰嬉这个词儿成为北京滑冰、溜冰、冰滑车等北京冬季竞技娱乐项目的总称,参与冰嬉者们你追我赶,相互展示着自己的溜冰技艺。直到现在,这些冰上运动仍然是北京人冬季喜爱的娱乐项目。

(二)冰蹴球

项目名称:踢冰核儿(冰蹴球)

所属地区:北京市西城区

所属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入选时间:2017年列入北京市西城区级项目

注:图片源自网络

项目简介:冰蹴球运动最早发源于北京什刹海,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清康熙年间就有文字记载这一活动盛况。近几年,冰蹴球再次复兴于什刹海,目前冰蹴球被列为西城区冰雪运动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并成为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冰蹴球是全国民族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蹴球”的升华,又是清代冰上“蹋鞠(踢冰核儿)”运动的活态传承。如今冰蹴球运动已演变成一项成熟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以其简单易行、便于体验为老百姓所称道,是群众体验冰雪运动乐趣的首推。西城区第五届冰雪季从2018年11月启动以来,冰蹴球比赛作为西城区冰雪季连续五年来的重点内容,每年都吸引了不少群众的参与。近两年,随着冰蹴球的推广力度越来越大,成效也越来越显现。现在冰蹴球在各方的努力下已经走向全国,并且亮相各种大型冰雪展会,让全国更多的人了解关注这项北京传统冰上运动。

(三)冰上阿日嘎

项目名称:冰上阿日嘎

所属地区:内蒙古自治区

所属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项目批次:2007年6月,第一批内蒙古自治区级项目

申报地区:阿鲁科尔沁旗

注:图片源自网络

项目简介:冰上阿日嘎,是一项蒙古族传统的冰上体育运动,流传于阿鲁科尔沁旗罕苏木阿木斯尔嘎查和宝日浩特嘎查一带。“阿日嘎”是指经过加工修理的牛踝骨。制作“阿日嘎”的牛踝骨,去掉肉皮和油垢,把凸面和凹面削平;在凹面打个洞,灌进铅水以增加其重量。

在冰上游戏时,凸面向上抓“阿日嘎”,用大拇指和食指捻弹向远处,当作目标“阿日嘎”。另一个“阿日嘎”瞄准目标“阿日嘎”捻弹过去,击中者为胜。比赛结果,输家要给赢家绵羊或山羊的踝骨。此游戏两个人就可进行,人多时场面会更加热闹。

弹射“阿日嘎”时拇指的捻弹动作与射箭活动有相似之处,也是射箭动作的基本功练习活动。所以,这个游戏也叫射击阿日嘎。蒙古族人民自古能骑善射,与冰上阿日嘎的基本功锻炼有一定关系。阿鲁科尔沁旗上带牧民世代传承了冰上阿日嘎这项竞争激烈、情趣盎然的体育游戏活动。

冰上阿日嘎是在游牧生产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无论场地、玩具和比赛规则,都富有浓郁的游牧文化特色,反映了蒙古族人民质朴、聪明、不畏严寒、乐观积极的性格和精神风貌。

(四)木兰滚冰习俗

项目名称:木兰滚冰习俗

所属地区:黑龙江省

所属类别:民俗

项目批次:黑龙江省省级2014年(第四批省级)

申报地区:哈尔滨木兰县

注:图片源自网络

项目简介:每年正月十五,哈尔滨木兰县的人们便扶老携幼,全家出动,涌向冰封雪盖的松花江,在皓月当空、玉洁冰清的江面上滚一滚的传统习俗,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滚冰多数是年龄大的领着晚辈以家庭为单位去滚,意在滚去疾病、贫穷,滚来健康、幸福。

关于“滚冰”,木兰城乡流传着很多传说和故事,尽管说法不同,但内容大体一样。

.

1991年木兰县政府把正月十五这天定为“滚冰节”,开展各种演出等喜庆活动和经贸活动,使滚冰习俗由家庭走向社会,规模不断扩展。

注:图片源自网络

注:文中图片均源自网络,文字内容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非遗中心张志颖整理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