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 | “祭如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藏明清祖容像展”学术研讨会(第一场)
2023-08-02 “中国工美馆 中国非遗馆”微信公众号
2023年7月26日,“祭如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藏明清祖容像展”学术研讨会(第一场)在京举行,研讨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与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社会服务部主办。
祖容像作为家庭文化、宗法制度与宗族文化的象征物,是维系家族情感的物质载体,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为深入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的这批祖容像文物,以及与之相关的祖先崇拜、家族传承、祭祀仪式、文化心理等问题,研讨会特邀相关专家与会展开交流和讨论。研讨会开始前,与会人员集体参观了展览,展览执行、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任编辑孙欣对该展的展陈设计和展品情况作了详细介绍和说明。
观展现场
研讨会分上下两个半场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焦天然、副研究员谷卿分别主持,八位学者分享了研究报告。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讲师韩达的讲题为《“倬彼我系”:明清祖容像与中古文绘传统》,从图像在祭祀中的作用、中古时期祭祀类图像的类型与功能等方面展开论述,探讨了明清祖容像与中古文绘传统的关系,对祖容像研究范式的革新提出建设性意见;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朱中原的讲题为《魏晋南北朝碑刻书法中的家族关系问题——以卫氏、崔氏、卢氏为例》,重点分析了魏晋南北朝碑刻书法所蕴藏的家族、世系信息,讲述了风格背后的文化生态及其流衍;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章名未的讲题为《从元怿家族看北魏后期的宗室政治》,借由传世和新出土墓志资料,考索北魏孝文帝四子元怿家族的基本构成,讨论了北魏后期宗室政治的思想观念与文化立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彭志讲题为《祖容像与哀祭文:明清想象先灵的两条脉络》,分为三个部分:“悬挂祖容像习尚与逼真传神技法”“哀祭文辨体趋向与勉力形塑楷范”“图文视域下想象先灵的初步思考”,从图文关系的角度深化了祖容像研究。
研讨现场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研究馆员杜望讲题为《汉军佐领刘志友家族略谈——从故宫、艺研院藏容像说起》,借助故宫博物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两所机构收藏的刘志友家族历代祖容像,讲述刘氏家族与清王朝命运的紧密联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先福的讲题为《略谈多罗顺承郡王家族祖宗像与祭祖习俗》,通过细读院藏全套多罗顺承郡王家族祖容像,分析其各代郡王基本情况,重点介绍了末代郡王文葵的袭爵经过及其王府的祭祖仪式;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研究与交流部副研究馆员王文欣的讲题为《19世纪新马地区华人肖像图式流变初探》,围绕“本土肖像图式的延续”“新肖像图式的形成”“肖像图式的华化与西化”等议题,探析了南洋华人群体祖容像的形式、风格、内涵及其传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祝鹏程讲题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基层文艺采风与“妇女”的再发现》,借助“女性解放”视角,辨析了20世纪中叶中国基层家庭与社会关系,并就明清以来祖容像中女性形象塑造与建构方式发表看法。与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持续近四个小时,现场学术气氛热烈。
据统计,截至7月23日,“祭如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藏明清祖容像展”观展人数达475053人次,累计10家媒体,分别从新展预告、展览开幕、展览陈列等角度生成18篇新闻报道。馆方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及微博等平台,通过展览开展预告、展览资讯、展览研究、专家讲展视频等多种内容,发布展览相关推送8篇,累计点击量4万余次。
编辑:李博宇
一审:徐博
二审:李崟
终审:王瑛、李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