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以美浸润西双版纳——“乡村美育行动”(第三期)成功举办
2023-08-02 “中国工美馆 中国非遗馆”微信公众号
盛夏七月,蝉鸣螽嘶。2023年7月25日,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乡村美育行动”第三期,迎来了50名云南西双版纳少数民族的孩子们。这群来自西南边陲的青少年,如同南方的清泉和热带的柔风,为博物馆注入了一丝清新与活力。
位于云南省南部的西双版纳,被称为“勐巴拉娜西”,寓意为神奇而理想的乐土。这片土地上,不仅生态资源繁茂,还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地处“南方丝绸之路”的古道上,西双版纳见证了历史长河中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与碰撞,13个少数民族世居于此,创造出了布朗族民歌、基诺族大鼓舞、傣族织锦等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这片乐土绘就了绚烂的文化底色。
傣族织锦(图片来自网络)
今天,这群来自西双版纳少数民族的孩子们,首次踏足北京,怀揣着对文化的热爱与期待,参与到本期“乡村美育行动”中来。活动于馆六层“在传承中创造:造型· 表演·艺术场景——朱乐耕艺术展”举行。在馆社会服务部老师的带领下,50名青少年自由穿梭于展厅空间,近距离、多角度地赏析陶瓷作品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入体悟作品所营造出的意境美与诗意美。
馆社会服务部老师为青少年们解析作品
青少年们近距离观摩作品
青少年们近距离观摩作品
随后进入到纸板瓷瓶彩绘环节。在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朱乐耕教授亲自辅导下,孩子们手执画笔,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各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呈现出一个个五彩斑斓、充满希望的艺术世界。有的描绘传统陶瓷纹样之美,有的勾画出热带雨林的勃勃生机、少数民族的载歌载舞,更有青少年以此为契机,用画笔描绘着对家乡的眷恋、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朱乐耕教授与青少年交流创作心得
青少年创作瓷瓶彩绘作品
青少年创作瓷瓶彩绘作品
青少年创作瓷瓶彩绘作品
“ ‘乡村美育行动’是一次难得且富有意义的活动,孩子们不仅在观展中了解到传统陶瓷文化当代表达的意义,还亲身体会艺术创作,希望这群青少年能带着学习的感受和美好的记忆回到家乡。”朱乐耕教授表示。
活动期间,西双版纳的师生们也纷纷向馆社会服务部的老师们表达自己的感受。14岁的哈尼族少年欧洋说道:“今天我亲眼目睹了优秀的艺术作品,并用画笔展现了我心中的西双版纳,让更多人看到家乡的纯净与美好,我感到非常开心与自豪。”一位来自西双版纳的老师表示:“在过去,这群孩子从未有机会意识到,艺术其实源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今天,他们看到那些受莲花启发的陶瓷作品时,都向我表达了好奇与惊喜,让我深受感动,衷心感谢中国工美馆 中国非遗馆为孩子们提供这次宝贵的机会!”
哈尼族少年分享活动感悟
在本期“乡村美育行动”活动中,西双版纳的青少年们不仅开拓了视野,更在发现美、感受美、创作美的过程中,感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馆也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在西双版纳师生心中沃濯审美之木、润育心灵之土,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是中华民族赓续发展的根脉,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基因。而乡村美育是激发乡村文化内生活力、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以及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指示,以及《“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增加乡村优秀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的相关精神,自2022年12月29日起,我馆面向全国乡村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校长、教师、学生等,以“线上”直播和“线下”帮扶相结合的形式,围绕我馆展览、藏品,通过观展、课堂、手作等方式,开展“乡村美育行动”,以美育人,以美培元,充分发挥国家级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今后我馆也将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推进“乡村美育行动”,让美育浸润乡村学校课堂,以艺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编辑:李博宇
一审:徐博
二审:李崟
终审:王瑛、李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