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陶写天真”陶瓷艺术活动在我馆举办
2023-06-08 “中国工美馆 中国非遗馆”微信公众号
近日,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行“陶写天真——陶瓷艺术活动”,上午和下午分别举行了座谈会和绘瓷艺术雅集。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杨舟贤,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建中,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魏大威、盛永波、杨斌、王辉,景德镇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张春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联主席何鸿佳,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何炳钦,江西省陶瓷行业协会理事长刘少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邱含、中国国家画院画家袁学军等在座谈会上发言,交流了艺术陶瓷创作、传播、研究的认识和体会。下午,来自景德镇的二十余位陶瓷艺术家和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朱乐耕、郅敏、戴幼楠、邓远坡,中国国家画院的袁学军、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马硕山等艺术家,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干部职工,一同挥毫绘瓷,交流技艺,增进情谊。
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王辉主持活动。其中部分作品经烧制完成后将捐赠给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座谈会上,杨舟贤说,国家艺术基金始终把陶瓷艺术的发展作为艺术基金资助的重点,为陶瓷艺术进一步走向当代,走向世界做贡献。王建中提到近期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度海域发现两艘大型古代沉船,一号船大部分是景德镇陶瓷,是用松柴烧制出来的瓷器,釉面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画面效果。杨斌表示,“陶写天真”一词取自明代屠隆“不知何处醉斜曛,陶写见天真”。“陶写”蕴含着消愁解闷、愉悦性情的意味。“天真”一词表达了中国人尚自然的美学理想。通过“陶写天真”一词将绘瓷的体验勾勒出来,表达出“入窑一次,出窑千彩”的艺术特性。张春萍女士指出,松纳柴窑作为非遗陶瓷代表走进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现了非遗柴窑的风采,展现了非遗柴窑工作者的心血。何炳钦表示陶瓷是中国的DNA,柴窑又是陶器的DNA,是一代一代传承的结果。我们如何以历史的角度看待陶瓷艺术,将其物质性、艺术性与精神性相结合?如何将传统的工艺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这是当前陶瓷艺术家值得探讨的问题。刘少平说,陶瓷艺术大师邱含在创作方面一直在求新求变。陶瓷艺术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烧造,在材料、材质和装饰工艺等方面将会有更好的表现。魏大威总结发言中说,文化自信不仅仅体现的是一个个的文物,更体现在具体的工艺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所以通过此次活动的交流、研讨和创作,去理解陶瓷在我们文化中发挥的地位和作用,去理解如何提升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
编辑:李博宇
一审:吴娜
二审:李崟
终审:王瑛、李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