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非遗小百科 | 左权开花调、晋剧、莲花落

非遗小百科 | 左权开花调、晋剧、莲花落

2023.04.12来源 “中国工美馆 中国非遗馆”微信公众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为积极践行这一指示精神,更好展示和传承人类文明,我馆公众号将结合馆方举办的系列非遗讲座与展示活动,推出“非遗小百科”系列,让更多的人认识非遗、爱上非遗,以至传承和弘扬非遗。

本期推送,将主要介绍本期“向天而歌——中国瞽传非遗讲座与展示”活动中的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左权开花调

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传统音乐类别。

左权开花调脱胎于宋元以来民间闹元宵、闹社火等风俗活动,经历代民众不断创造、传承而产生、壮大的一种民间歌曲。该类民歌属“山歌体”,因所唱歌词一律以“花”为中心,借用“开花”比兴,故称“开花调”。主要分布于山西省左权、和顺、武乡、襄垣各县,其中以左权开花调最为出色。

左权开花调歌词内容以反映爱情生活为主,绝大多数由相互呼应的上下两个乐句组成,上句总是以“xx开花”为起兴,下句点明主题,旋律进行以级进七声性音阶为主,间或出现大跳音型,用于表现情绪、情感的起伏跌宕,增强音乐的感染力。

歌词中除了各种充满幻想的比喻之外,方言衬词的运用也是其一大特色,如“啊咯呀呀呆”“亲咯旦儿”“亲呀咯亲呀么呆呀咯呆”等。代表曲目有《桃花红,杏花白》《有了心思慢慢来》《会哥哥》《咯旦亲》《想亲哥》《土地还家》等。以开花调为代表的左权民歌具有其独特的地方民间音乐色彩,它反映当地的风土民情、反映社会生活、体现民间文化的历史轨迹和特点。

晋剧

山西省申报的晋剧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类别。主要流布于山西中部、北部地区和陕西、内蒙古及河北部分地区。

晋剧唱腔结构属板腔体,大致分为“乱弹”“腔儿”“曲子”三类,主要板式有四股眼、夹板、二性、流水、介板、滚白、导板七种;唱词的结构形式以上下句为主,多以“七字”或“十字”句构成;演唱形式有对唱、轮唱、独唱等,道白属晋中方言与普通话结合;行当丰富,主要有青衣、须生、花脸三大角色;特技善用翎子功、帽翅功、马鞭功、手绢功、水袖功、髯口功、甩发功等多种表演技巧;文武场编制九人,俗称“九手场面”,文场有晋胡、三弦、二弦、四弦“四大件”,武场采用鼓板(指挥)、铙钹、马锣、小锣、梆子等乐器;弦乐曲牌有﹝小开门﹞﹝剪剪花﹞﹝雁过南﹞﹝走马令﹞等;代表剧目有《打金枝》《双蝴蝶》《血手印》《明公断》《杨八姐游春》《齐王拉马》《六月雪》《清风亭》《孔雀东南飞》《金水桥》《下河东》《空城计》等。

晋剧从清代初步形成以来流传至今,已经成为山西最大的戏曲剧种,它在板式唱腔、音乐构建、表演风格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艺术体系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莲花落

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曲艺类别,流传于山西太原、晋中等地。

莲花落最早见于南宋,原为佛教劝善和募捐的一种演唱形式。清道光年间,河南大灾,难民将莲花落一同带入山西晋中地区,并流传于民间,当地人采用晋中方言来演唱,形式逐步固定下来。后来演化派生出多种不同的曲艺形式,形成繁盛之势。民国以后逐渐衰微,到20世纪50年代已濒临灭绝。20世纪60年代初,太原曲艺联合会青年相声演员曹强开始向老艺人李连根学习、挖掘、整理濒临灭绝的“晋中落子”,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使之成为韵诵与徒歌相交融、方言与普通话相结合、句式节奏多变的地方曲艺形式。

太原莲花落表演形式多为一人自打“七件子”伴奏,自说自唱。“七件子”是指表演者分执于两手的竹板,因右手所执两片大竹板,左手所执五片小竹板,故名“七件子”。表演时,先叩大竹板,间配小竹板,大竹板打板,小竹板打眼,相互配合,打板三巡之后,开始说唱。说唱词基本上是七言四句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来合辙入韵,一般以唱为主,间以夹白,边唱边说,抑扬顿挫,尾音稍长,颇合当地人的喜好。传统曲目多为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长篇的有《五女兴唐传》《万花楼》《呼延庆打擂》,短篇的有《小两口打架》《小寡妇上新坟》《夫妻格水》等。

资料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编辑:陈静思

一审:吴娜

二审:李崟

终审:王瑛、李晓冬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 “中国工美馆 中国非遗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