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介绍

作为中国特有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年画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烘托年味,含有驱凶避祸、祈盼盛世祥瑞之意,制作方式多为木版水印。目前所见最早的木版年画,是宋金时期刻印的《随(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义勇武安王》等作品。

明代,随着世俗文化的发展、小说刻书业的发达、木刻版画的繁盛,年画真正兴起。唐将秦琼、尉迟恭,在民间作为门神被广泛接受。至清代,年画题材日益丰富,制作精良,形成诸多生产中心,如天津杨柳青、四川绵竹、江苏苏州桃花坞、河南开封朱仙镇等。道光时期,李光庭的《乡言解颐》有“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的记载,为史籍中首次出现“年画”概念。就广义而言,凡民间艺人创作并经作坊刻绘、经营的,以描写和反映世俗生活为特征的绘画作品,均可视为年画。这部含藏中国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在历史的进程中依循着一条鲜明的发展轨迹:人类对自然的崇拜,逐渐转化为对社会性人格神的崇拜与信仰。而年画习俗,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的心灵世界和精神信仰。

年画的起源、发展及衍变,与经济生活、社会风俗、区域环境、宗教信仰、民族精神等历史因素息息相关。一方面,年画的题材往往来源于现实生活,细腻地刻画了民俗信仰、时样节景、生产耕作、婚丧嫁娶等世俗生活;另一方面,年画作为传统绘画的独立画种,多以鲜艳亮丽的色彩、圆润可爱的形象和喜庆祥和的立意,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

精彩图片

延伸阅读